产品
采购
企业
专家信息:
吴任东,男,1972年1月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学术专长:重型锻压装备;快速成形技术;生物制造工程。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快速成形的熔融堆积技术。
承担的科研情况:
作为项目负责人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设备与工艺研究”和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大口径厚壁钢管垂直挤压设备与工艺研制”。
科研成果:
1 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M-RPMS)技术 颜永年;卢清萍;张人佶;吴任东;林峰;冯伟;张伟;郭永红;郭戈;郭海滨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99 2 细胞三维受控组装技术 颜永年;王小红;熊卓;林峰;吴任东;刘海霞;张人佶;卢清萍;程捷;刘丰;李生杰;张婷;潘玉琼;张磊;杨洪义;陈立峰;徐铭恩 清华大学 2006
发明专利:
1 一种充液成形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魏玮;焦玮;黄佳杰;姜艺林;周洁;陈福强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3-23 2019-10-18 2 一种高温气冷堆堆芯构件视觉检测机器人 袁朝龙;吴任东;黄佳杰;都东;焦玮;姜艺林;周洁;陈福强;魏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4-19 2019-10-18 3 一种辙叉的整体模锻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姜艺林;焦玮;黄佳杰;周洁;陈福强;魏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4-09 2019-09-20 4 液压增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袁朝龙;吴任东;陈福强;焦玮;魏玮;周洁;沈泽南;李滔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9-04-28 2019-09-06 5 一种钢丝缠绕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都东;焦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9-04-17 2019-09-06
6 无缝管的加工制造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都东;焦玮;马庆贤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9-04-11 2019-08-27
7 锻造装置及锻造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李滔;焦玮;魏玮;陈福强;沈泽南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9-06-11 2019-08-23
8 用于大型复杂锻件的多向模锻的锻造装置及其锻造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沈泽南;焦玮;陈福强;魏玮;李滔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9-06-19 2019-08-23
9 大口径钢管热挤压用玻璃垫及其制作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李滔;焦玮;周洁;魏玮;陈福强;沈泽南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9-04-28 2019-08-23
10 一种用于锻造截面变化明显的锻件的万吨级模锻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魏玮;焦玮;姜艺林;黄佳杰;周洁;陈福强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3-09 2019-08-09 11 一种辙叉整体锻造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姜艺林;焦玮;黄佳杰;周洁;陈福强;魏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12-21 2019-07-12
12 一种具有组合式挤压轴的挤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武东文;焦玮;刘雨桐;黄佳杰;冯消冰;姜艺林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02-17 2019-06-18 13 一种长轴类锻件预制坯方法及装置 吴任东;袁朝龙;姜艺林;焦玮;黄佳杰;周洁;魏玮;陈福强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12-15 2019-05-14
14 一种用于生产宽幅镁板的方法及模具装置 吴任东;袁朝龙;周洁;焦玮;陈福强;魏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11-27 2019-03-26
15 重型双功能液压机主缸驱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都东;袁朝龙;王文祝;吴任东;焦玮;刘雨桐;武东文;黄佳杰;冯消冰;姜艺林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02-03 2019-02-05 16 一种高温气冷堆堆芯构件视觉检测机器人 袁朝龙;吴任东;黄佳杰;都东;焦玮;姜艺林;周洁;陈福强;魏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4-19 2018-09-28
17 一种充液成形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魏玮;焦玮;黄佳杰;姜艺林;周洁;陈福强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3-23 2018-08-03
18 一种辙叉的整体模锻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姜艺林;焦玮;黄佳杰;周洁;陈福强;魏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4-09 2018-08-03
19 一种模锻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魏玮;焦玮;姜艺林;黄佳杰;周洁;陈福强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8-03-09 2018-06-15
20 一种辙叉整体锻造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姜艺林;焦玮;黄佳杰;周洁;陈福强;魏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12-21 2018-06-01
21 一种长轴类锻件预制坯方法及装置 吴任东;袁朝龙;姜艺林;焦玮;黄佳杰;周洁;魏玮;陈福强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12-15 2018-05-29
22 一种纤维缠绕模锻压机机架的方法及装置、模锻压机机架 吴任东;袁朝龙;冯消冰;焦玮;武东文;刘雨桐;姜艺林;黄佳杰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04-01 2017-12-01
23 一种穿孔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武东文;焦玮;刘雨桐;黄佳杰;冯消冰;姜艺林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02-17 2017-06-30
24 一种具有组合式挤压轴的挤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武东文;焦玮;刘雨桐;黄佳杰;冯消冰;姜艺林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02-17 2017-06-30
25 兼具回程和加载功能的重型双功能压机动梁平衡控制回路 都东;吴任东;王文祝;袁朝龙;焦玮;武东文;刘雨桐;冯消冰;姜艺林;黄佳杰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02-03 2017-06-20 26 一种可分离式组合挤压模具 吴任东;袁朝龙;武东文;焦玮;刘雨桐;黄佳杰;姜艺林;冯消冰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6-12-20 2017-05-31 27 重型双功能液压机主缸驱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都东;袁朝龙;王文祝;吴任东;焦玮;刘雨桐;武东文;黄佳杰;冯消冰;姜艺林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7-02-03 2017-05-24
28 一种基于组合模具的以非最大横截面为分模面的模锻方法 吴任东;袁朝龙;武东文;焦玮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6-09-06 2017-01-11
29 一种多功能立式金属挤压机 吴任东;袁朝龙;刘雨桐;焦玮;武东文;黄佳杰;姜艺林;强浩;袁志鹏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16-09-21 2017-01-11
30 全预应力场下剖分-组合挤压筒的设计方法和结构 吴任东;张磊;王雪凤 吴任东;张磊;王雪凤 中国专利 2009-05-07 2010-11-10
31 一种带通道的活体组织的制备方法 颜永年;王小红;林峰;熊卓;吴任东;张人佶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8-01-18 2008-07-16
32 基于气体输运流体材料的针尖直写方法及其装置 吴任东;颜永年;刘丰;张人佶;王小红;熊卓;林峰;何飞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6-04-21 2006-10-11
33 一种基于仿生过程的水凝胶快速成形工艺方法 熊卓;颜永年;李生杰;王小红;吴任东;林峰;张人佶;卢清萍;刘海霞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6-03-24 2006-08-23 34 一种血液相容性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颜永年;王小红;林峰;熊卓;吴任东;张人佶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5-12-09 2006-07-12
35 一种预应力坎合连接方法 颜永年;林峰;吴任东;彭俊斌;卢清萍;张人佶;袁达;熊卓;王小红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5-09-06 2006-05-10
36 一种封闭式三杆承载机架 颜永年;林峰;吴任东;彭俊斌;卢清萍;张人佶;袁达;熊卓;王小红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5-09-06 2006-02-22
37 带有培养装置的类复杂器官前体及其构建和培养方法 颜永年;王小红;林峰;熊卓;吴任东;张人佶;卢清萍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5-04-11 2005-09-28
38 一种基于溶芯技术的组织工程复杂管网状支架成形方法 林峰;颜永年;张磊;卢清萍;王小红;熊卓;吴任东;张人佶;向虎;陶梅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5-01-21 2005-08-17
39 基于旋转轴/管式弹性流体材料微输送方法及其装置 吴任东;颜永年;刘丰;张人佶;林峰;王小红;熊卓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5-01-07 2005-07-20
40 一种复杂组织器官前体的制备方法 颜永年;王小红;熊卓;林峰;吴任东;张人佶;卢清萍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4-11-19 2005-04-27
41 一种细胞-材料单元的三维受控堆积成形方法 颜永年;熊卓;王小红;林峰;吴任东;张人佶;卢清萍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4-11-12 2005-04-27
42 无木模砂型制造方法 颜永年;郭戈;杨伟东;唐果林;林峰;张人佶;卢清萍;吴任东;颜旭涛 北京殷华激光快速成形与模具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 2003-09-12 2005-03-16
43 一种组织器官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 林峰;王小红;颜永年;熊卓;吴任东;张人佶;卢清萍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4-04-23 2005-01-26
44 一种钙磷盐基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颜永年;王小红;张人佶;熊卓;林峰;卢清萍;吴任东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4-04-23 2005-01-26
45 一种金属表面结构梯度生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张人佶;唐光昕;颜永年;卢清萍;林峰;吴任东;熊卓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4-01-16 2004-12-29
46 小惯量动态螺旋挤压喷头 颜永年;郭戈;唐果林;吴任东;叶绍英;林峰;张人佶;卢清萍;熊卓;颜旭涛;祁鹏 北京殷华激光快速成形与模具技术有限 中国专利 2003-05-30 2004-12-08
47 一种引导硬组织再生修复的可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王小红;林峰;颜永年;熊卓;吴任东;张人佶;卢清萍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3-12-12 2004-11-17
48 压力机的最短载荷传递链方法及其结构 颜永年;林峰;吴任东;熊卓 清华大学;北京殷华激光快速成形与模具技术有限公司;;司 中国专利 2002-06-04 2003-12-31
49 组织工程载体框架的低温挤压/喷射堆积成形工艺方法 熊卓;颜永年;胡蕴玉;张人佶;陈立峰;郑卫国;王笠;卢清萍;吴任东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1-09-21 2002-03-27
50 基于液体热化学反应的直接快速精密金属型成形方法 颜永年;杨伟东;张人佶;卢清萍;吴任东;郭戈;郭永红;熊卓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1-04-27 2002-01-02 51 预分割快速原型制造方法 颜永年;郭永红;张人佶;卢清萍;阎旭日;吴任东;郭戈 清华大学 中国专利 2000-12-15 2001-08-15
52 快速成形系统的挤压喷头结构 颜永年;叶绍英;吴良伟;吴任东 清华大学;北京殷华激光快速成形与模具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 1998-10-05 1999-12-15 论文专著:
已发表论文50余篇。
发表期刊论文:
1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大尺寸模锻过程长轴类坯料定位 姜艺林; 吴任东; 袁朝龙; 焦玮; 黄佳杰 锻压技术 2018-09-25 2 大口径钢管突破挤压力分析 武东文; 吴任东; 袁朝龙; 焦玮; 强浩 塑性工程学报 2017-03-01 3 预应力碳纤维缠绕制造重型压机机架的强度分析 冯消冰; 吴任东; 袁朝龙; 焦玮 复合材料学报 2016-12-16 4 重载圆筒式橡皮囊压机筒形机架优化设计 袁志鹏; 吴任东; 袁朝龙; 焦玮; 武东文; 刘雨桐; 黄佳杰 锻压技术 2016-11-22 5 五轴联动数控纤维缠绕机及其张力系统的设计 冯消冰; 吴任东; 袁朝龙; 焦玮 现代机械 2016-10-28 6 基于压缩试验法的P91韧性断裂行为研究 刘雨桐; 袁朝龙; 吴任东; 焦玮; 强浩 中国机械工程 2016-08-16 7 动梁倾斜状态下坯料变形分析及其在工艺中的影响 强浩; 袁朝龙; 吴任东; 焦玮 塑性工程学报 2016-06-27 8 环境对碳纤维增强基复合材料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冯消冰; 吴任东; 袁朝龙; 焦玮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6-05-13 9 680 MN多功能模锻挤压机动梁设计 袁志鹏; 吴任东; 袁朝龙; 焦玮; 严生杰; 黄程保 锻压技术 2016-04-19 10 飞轮产品抽气嘴密封工艺参数分析 臧孝华; 吴任东 新技术新工艺 2013-02-25 11 260型抽气管卡口力学有限元分析及其优化改进研究 张绍卫; 齐明; 林言丽; 吴任东; 杨辉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3-02-15 12 基于连笔直写的微结构血管支架体外测评 孙平平; 胡川; 周建业; 吴任东; 沈雅; 胡盛寿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1-04-15 13 组织工程支架快速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吴任东; 杨辉; 张磊; 胡川 机械工程学报 2011-03-05 14 21CrMo10钢高温塑性变形性能 杨辉; 吴任东; 朱倩; 王雪凤 塑性工程学报 2010-12-28 15 尖笔直写成形工艺与应用研究 胡川; 吴任东; 刘丰 电加工与模具 2010-08-20 16 预应力钢丝缠绕剖分-组合挤压筒 吴任东; 王雪凤; 张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7-15 17 钢管玻璃润滑热挤压工艺的边界条件 吴任东; 王雪凤; 张磊 塑性工程学报 2009-08-28 18 Rapid Prototyp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Principle, Representative Technics,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颜永年; 李生杰; 张人佶; 林峰; 吴任东; 卢清萍; 熊卓; 王小红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06-15 19 基于尖笔直写的组织工程支架成形工艺研究 王星; 吴任东; 张磊; 曹雪菲; 张人佶 电加工与模具 2008-10-20 20 新型耐热高强钢P91的高温力学性能 王雪凤; 吴任东; 邓晨曦; 颜永年 机械工程学报 2008-06-15 21 低温快速成形与绿色制造 张人佶; 颜永年; 林峰; 吴任东; 熊卓; 王小红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8-04-15 22 大型承载框架钢丝预应力缠绕技术研究 邓晨曦; 吴任东; 颜永年; 张磊; 彭俊斌 新技术新工艺 2008-02-25 23 重型模锻液压机承载结构的发展 林峰; 颜永年; 吴任东; 张磊; 刘海霞; 彭俊斌; 沈锋刚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7-10-31 24 机械结构预应力坎合连接的原理 彭俊斌; 颜永年; 张人佶; 林峰; 吴任东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8-15 25 变形镁合金的研究热点概述 颜永年; 李茂盛; 林峰; 吴任东; 张人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15 26 快速制造技术的发展道路与发展趋势 颜永年; 张人佶; 林峰; 吴任东; 卢清萍; 熊卓; 王小红 电加工与模具 2007-04-01 27 压电喷射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何飞; 吴任东; 颜永年; 周浩颖; 张人佶; 刘丰 电加工与模具 2007-02-20 28 O形橡胶密封圈静密封应力分析及密封性能研究 沈锋钢; 颜永年; 吴任东; 林峰; 彭俊斌 新技术新工艺 2007-01-25 29 快速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颜永年; 林峰; 张人佶; 吴任东; 卢清萍; 熊卓; 王小红 电加工与模具 2006-12-30 30 无模铸型制造技术在快速模具中的应用 张人佶; 颜永年; 林峰; 吴任东; 卢清萍 电加工与模具 2006-12-30 31 喷射技术在生物制造工程中的应用 刘丰; 吴任东; 张人佶; 颜永年 机械工程学报 2006-12-15 32 基于细胞-基质材料受控组装技术的类肝组织构建 刘海霞; 颜永年; 王小红; 程捷; 林峰; 熊卓; 吴任东 科学通报 2006-06-30 33 现代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关键技术 林峰; 颜永年; 吴任东; 卢清萍; 张人佶 机械工程学报 2006-03-15 34 细胞直接受控组装技术的实现与研究进展 颜永年; 刘海霞; 熊卓; 程捷; 王小红; 林峰; 吴任东; 王常勇 科学通报 2005-06-15 35 压电驱动微滴喷射过程的数学模型 魏大忠; 张人佶; 吴任东; 周浩颖 中国机械工程 2005-04-15 36 直接金属成形喷射技术 吴任东; 徐国贤; 颜永年 机械设计 2005-01-20 37 基于小波分析的快速成形过程数学模型 吴任东; 颜永年; 卢伟; 卢清萍 机械工程学报 2004-12-15 38 微粒的激光引导直写技术 颜永年; 陈立峰; 林峰; 吴任东 纳米科技 2004-10-15 38 压电微滴喷射装置的设计 魏大忠; 张人佶; 吴任东; 周浩颖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8-30 39 大型熔融挤压成形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张磊; 吴任东; 颜永年 电加工与模具 2004-08-20 40 基于分层实体制造的预分割成形 吴任东; 颜永年; 郭永红 中国机械工程 2004-03-30 41 三维数字微滴喷射成形技术的发展现状 吴任东; 魏大忠; 周浩颖; 颜永年 新技术新工艺 2004-02-25 42 直接金属沉积成形工艺研究 吴任东; 王青岗; 颜永年; 徐国贤 热加工工艺 2004-01-20 43 快速成形中齿形支撑结构的自动生成算法 李卫; 吴任东; 颜永年 中国机械工程 2003-12-30 44 动态分区并行扫描方法研究 颜永年; 吴任东; 郭永红 机械工程学报 2003-12-20 45 低温冰型在骨组织支架成形中的应用 吴任东; 张人佶; 颜永年; 熊卓 低温工程 2003-11-30 46 基于冰模的熔模铸造工艺研究 吴任东; 颜永年; 冯超 铸造 2003-11-22 47 基于快速成形的低温冰型制造技术研究 吴任东; 魏大中; 颜永年; 冯超 低温工程 2003-09-30 48 基于MCT运动控制器的开放式快速成型机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魏大忠; 吴任东; 徐健; 张人佶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3-08-15 49 快速原型概念模型机的研究 卢伟; 卢清萍; 吴任东; 徐建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3-07-15 50 扫描速度对熔融堆积成形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裴琳; 吴任东; 张人佶; 颜永年 中国机械工程 2003-04-30 51 基于MCT运动控制器的快速成型机数控系统研究 魏大忠; 徐健; 吴任东; 张人佶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3-04-25 52 熔融挤压成形大型原型精度控制研究 唐果林; 吴任东; 魏大忠; 卢清萍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2-03-15 53 熔融堆积成形材料挤出技术研究 吴任东; 颜永年; 魏大中; 唐果林 中国机械工程 2001-12-30 54 MEM成型大形零件原型工艺研究 唐果林; 吴任东; 魏大中; 卢清萍 新技术新工艺 2001-12-25 55 多功能快速原型制造系统(M-RPMS) 颜永年; 张人佶; 卢清萍; 吴任东; 郭永红; 郭戈; 李彦生; 徐人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8-30 56 多功能RP系统的集成 颜永年 ; 张人佶 ; 卢清萍 ; 吴任东 ; 郭永红 ; 郭戈 ; 李彦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001-07-10 57 熔融挤压成形工艺制造复杂头盔 徐健; 吴任东; 卢清萍; 颜永年 中国机械工程 2000-10-30 58 快速成形技术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 颜永年; 洪国栋; 吴良伟; 吴任东 机械工艺师 1998-11-15
发表会议论文: 1 360MN无缝钢管挤压机的30兆瓦液压驱动系统 Michael Pahnke; 吴任东; 雷丙旺 中国国际自由锻会议2010 国际会议 2010-05-24 2 微滴喷射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刘丰; 张人佶; 吴任东; 颜永年; 何飞 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05-11-01 3 快速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颜永年; 林峰; 张人佶; 吴任东; 卢清萍; 熊卓; 王小红 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05-11-01 4 明胶/壳聚糖水凝胶作为肝细胞的基质材料 王小红; 颜永年; 熊卓; 林峰; 吴任东; 张人佶; 卢清萍 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05-11-01 5 快速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颜永年; 林峰; 张人佶; 吴任东; 卢清萍; 熊卓; 王小红 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11-01 6 快速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颜永年; 林峰; 张人佶; 吴任东; 卢清萍; 熊卓; 王小红 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11-01 7 几种甲壳素衍生物增强的磷酸钙骨水泥 王小红; 马建标; 颜永年; 熊卓; 林峰; 吴任东; 张人佶; 卢清萍 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04-10-01 8 快速成形技术在国防建设上的应用 徐健; 吴任东; 颜永年 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1-11-01 9 MEM成形大型零件原型工艺研究 吴任东; 唐果林; 魏大中; 徐键; 颜永年 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1-11-01 10 快速成形技术在国防建设上的应用 徐健; 吴任东; 颜永年 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1-06-30 11 MEM成形大型零件原型工艺研究 吴任东; 唐果林; 魏大中; 徐键; 颜永年 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1-06-30 媒体报道一:
君行天自健厚积而薄发——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吴任东
随着全球竞争加剧,我国的经济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更多的倚重于科技创新,以科技引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医药作为我国新时期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得到各方高度关注。
吴任东,1972年生于甘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3.6万吨垂直挤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工程”中清华团队主要负责人,多年从事先进制造和生物制造工程领域项目研究工作。
“3.6万吨垂直挤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工程”简称360工程,是包括一台3.6万吨垂直挤压机,1.5万吨制坯压机及相关辅助设备63台套的热挤压生产线项目,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和设计,中国兵器北方重工公司建设,是集成创新的典范,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它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增强了我国在极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对吴任东这个年龄的科研工作者来说,360工程成功研发的分量不言而喻。
新医药致力于将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新的技术和手段。而吴任东所从事的另外一个研究领域——生物制造工程,作为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新的研究方向。
无论置于何处,这些成绩都不容忽视,但吴任东却说,他只是抓住机会努力向前而已。
成功=80%的机遇+20%的努力
80%的机遇垂青和20%的个人努力,这是吴任东对自己能够取得现有成绩的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国内各方面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适时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正是大环境的转变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最终促使中国兵器北方重工高层下决心上马360工程。
2000年,吴任东博士毕业,成为时年62岁的颜永年教授第一个留校工作的研究生,也因此开始承担课题组大部分的项目。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尤其偏爱有准备的人。吴任东在做360工程之前,已经充分学习了相关领域里前辈几十年研究的成果,做了很多类似项目,并有所创新和扩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使得他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并顺利推进项目实施。
2006年,360工程在双方调研接触一年时间之后正式签约立项,各项工作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年仅35岁的吴任东作为360项目的主设计师,一头扎进包头,一待就是三年吴任东说,回想360的研制过程,整个项目中真正让人兴奋,火花闪现,带有创新性的东西并不是非常多,更多的是一种坚持——对艰苦环境,单调生活的坚持对漫长工期,繁琐工作的坚持;对技术理念,项目目标的坚持,任何的退缩或妥协都会对项目推进产生极大的影响。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容不得半点闪失,因此吴任东的压力非常大,熬夜工作基本成为常态。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吴任东没有退路,唯有调整自身,以平和的心态努力坚持。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合作各方的积极心态,项目团队的高效协作,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终于促就360项目成功立项并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迅速推进,不断成熟。
2009年7月l3日,随着火红的钢管从垂直挤压机顶端吊出,360工程首次热试车成功。接下来的半年,360工程一直处于调试阶段,直到2010年年初转入正式生产,每月基本保证1500吨的生产量。作为国内首套类似大型设备,360工程热试车半年就正式转入生产,比预汁的一年时间缩短了一半。吴任东介绍,这个项目第一期的设计产量是5万吨,预计3年完成。以目前1.8万吨的年产量和正常的年增长率来推算,2012年实现年产万吨并非难事。 作为”新时期十大标志性技术装备之一”,360工程取得了钢丝缠绕结构,预应力剖分结构等重大技术创新;创造了大流量高压油泵直传,采用液压提升技术安装,大尺度原位缠绕预紧等多项世界第一;打破美,德,日三国垄断,改变了国内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使中国第一次进入世界耐高温高压厚壁成型材料的”极端制造”领域。
360工程作为集成创新的典范是综合性的,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项目资源的组织与整合,都蕴含着创新的过程。比如,首次在重型加工领域引用预应力钢丝缠绕等机构,使垂直挤压机得以低造价,高可靠性实现而北方重工对于各个参与单位,各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完美组织,则从宏观层面保障了360工程的成功。
作为我国极端制造领域的排头兵,360工程确实有很多自主创新的地方,战略意义重大。但吴任东认为创新背后的支持同等重要,自主创新除了有好的思维,好的技术,来自科研人员自身和社会各方面的持续性支持必不可少。 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 360工程的成功是近年我国制造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典型,单以我国目前制造水平看,在如此短的时问内研究出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并一举超越,就足以在机建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它预示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199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同国外公司的合作模式是全线进口,大到主要基础设施如机床,模具,小到零件如生产线上拧螺钉的扳子。“在那个年代,不仅对方,就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这些东西”。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制造技术,自主创新,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比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体系,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五位。如今,我们同外方合作只需要进口较少的重大核心没备。因此,国外的一些公司“对中国还是很惧怕的,毕竟我们用的时间并不长”。 尽管有如此成就,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整体方面仍然比较欠缺。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集团化企业欠缺,某些领域严重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国务院发布了科技创新与品牌《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武装制造业,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逐步实现重大设备国产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世纪末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仍相对比较保守,教师们一心扑在学校里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同企业的实际应用脱节,这种极端的情况持续到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提出。现在的科研人员已经有主动推广科研成果,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意识。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在追求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更多独创且难以被模仿的产品上也有更迫切的要求。供需双方具备,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已经搭建起来。 产学研结合需要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三方面通力协作,在生产应用,学习积累,科学研究等不同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并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实用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成果产业化。但在大力提倡和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今天,研究成果真正被产业化的并不多,常常因为种种原因夭折。 出现这种情况,吴任东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科研人员急于将成果产业化,在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推向市场,且大多宣传过头。二是企业急于寻找新产品,新项目,对新技术投资的风险性认识不足,以一生十的美好愿景严重背离发达国家十成一二的现实转化情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失败的几率增大,或者在心理上给人以产学研易失败的影响,最终阻碍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发展。 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保障,吴任东认为成熟的产学研机制应该是产学研用相结合,即研究人员原创发明一技术人员将原创发明植入产品一企业将产品变成可卖的商品一最后通过用户检验。转化环节上多了中间专长于技术且没有院校研究人员各方面压力的人,既能保证院校研究人员安心做原创性发明,不被抹杀原本爱好,又能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入实际生产,成功起来会更容易。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改进产品。 生物制造,现代医学研究新方向 除了在制造领域继续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外,吴任东还涉足生物制造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生物制造是快速成形与生物材料,生物医学相互融合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用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人体组织和器官,以修复或替代人体的病损组织和器官。 生物制造不同于仿生学研究,模仿生物的技能和特征,而是用工程制造的方法制造生命体。 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衰竭和功能障碍是影响人类生活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器官移植手术的广泛应用,器官供体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往往很难等到合适的器官供体,在这种情况下,以生物制造技术制造出可替代的人体器官就成为病人更真切的希望,也成为现代医学有效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吴任东介绍,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的人工骨骼就可以替换病患的坏死骨头,“用与人体相融的羟基磷灰石等材料培养胶原和生命体养分,做成骨骼支架植入人体”,融合后的骨骼可以实现人体原骨骼的一切功能。生物制造技术能够有效修复人体器官,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人的再生能力,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基于微尖效应的生命体微结构成形技术研究”是一项国家“863”计划,主要研究仿生血管和血管网的成形,及由血管网构建仿生人体器官的方法。吴任东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人工血管的研制比骨骼有更大的难度,目前在动物实验上,比较大直径的动脉血管已经基本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医用材料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生物制造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血管做出来,我们就可以把血管构建成血管网,再在血管网的基础上研制器官”。吴任东在展望这项前沿科技时满是憧憬,终有一天,患者不再需要苦等移植源,只用体细胞便可培植出他需要的器官。但他也强调这个项目“还很遥远,器官能做出来大概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尽管遥远,但充满希望制造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是21世纪制造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我国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各方高度关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必将迎来广阔的明天。 境由心转,上善若水任方圆 能够良好适应不同环境的磨砺,高强度压力下仍能保持心态平和,是吴任东在大学里就学会的一项“技能”。 吴任东自小学习画画,本打算投考建筑系并以此为终身事业,不巧高考那年清华建筑系在甘肃省没有招生计划,机缘巧合到了机械工程系。虽然考上清华,但吴任东说自己从来不算优秀的学生,不是状元,在大学里排名也一般。境遇的转变不免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吴任东的自信心很受打击,着实低落了一阵子。幸而他足够坚韧,懂得调整心态,转弯思考。经历种种跌宕之后,他慢慢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评价一切的标准,考试拿第一也没有多么重要。 如是想明白,吴任东便以平和积极,豁达向上的心态学习专业知识,做好课题研究,并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画画,围棋,乒乓球……这些”虽未经专业训练,但仍具相当水平”的爱好也给了他很多科研工作中的帮助。 作为老师,吴任东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他在多年的教学和项目工作中体会到,大学里的老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平和积极的心态。 在入学第一课的时候,吴任东会跟学生要一个答案:四年之内,在成绩都及格的前提下,告诉我你自己适合做什么。吴任东告诉学生,人应该尽早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确立方向和目标,不断学习,摸索,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清华大学作为高材生的聚集地,从来不缺少优秀的学生,竞争尤其激烈,而高平台上的人往往背负更高的期许,承受更大的压力吴任东也努力将自己的平常心态传输给学生,教导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学会生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作为一个人,对这两种情形都要有准备。只有具备平常心,才会为自己每一个细节的成功高兴,人生才会快乐”。 “工作以后,在你工作的头几年,如果大家都认为你吃亏了,那你就是混成功了”。吴任东多年前这句著名的”吃亏论”到现在仍被学生奉为座右铭。因为“人有本事,别人才会占他便宜,在单位吃亏,说明你有本事。当你吃亏到一定程度,这个亏总会回报的”。这是吴任东培养学生情商的一个实例,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 这平常心似乎成了制胜法宝,它不仅帮助吴任东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也助他很好地安排家庭生活。因为在我们看来,忙碌的科研工作似乎并没有太多影响他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个“70后”,一个中坚科研工作者,吴任东一直都分得轻重,理得先后。他懂得抓住最应该关心的事,比如孩子的成长教育,他认同“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古话,会在这个时期把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比如课题项目,他会三四年只做一个重大项目,专心致志积极推进。他果断放掉不太重要的事情,比如理论文章,他说自己是做工程的,要以工程为主,文章数量满足基本要求就好;比如少带学生,他追求学生质量而非数量,会保证”带到的都管到”。 这样理顺下来,虽然跟平常人比时间还是少,但吴任东已经很满足。“在这个社会上,人的欲望都比较多,主要还是自己学会把握好心态,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弄明白了就顺了。” 采访前一天适逢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吴任东特意赶回来陪妻子过节,“逛了一晚上,给她和儿子买礼物”。这个说话几乎没有音调起伏却句句达观向上的男人,显然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科研工作上抑或是日常生活中。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媒体报道二:
吴任东:创新成就 锻压人生吴任东(左)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讲解360挤压机情况。 《道德经》有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清华大学教授吴任东堪称此者。儒雅、恭谦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锻压领域的专家,吴任东略带些文人的气质——冷静、达观,他似乎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他在锻压领域耕耘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却已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人生转折 结缘锻压
对吴任东的采访是从人生中的幸与不幸开始的。1989年,吴任东走出甘肃老家,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然而,选择这个专业并非他的本意。从小就酷爱绘画的吴任东一直向往将来从事的专业是建筑设计,但事与愿违,由于当年招生减员等因素影响,他最终被调剂到自己并不了解的机械工程系。
大学前两年,吴任东依旧提不起对专业的兴趣,他经常忙着绘画。“那时候,专业不像现在这么灵活,转系是不被允许的。”对于那段生活,吴任东这样说。转折出现在大学三年级。看着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吴任东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既然转系的路已行不通,他需要做的就只能是在这一领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并能发挥特长的方向。于是,在大学四年级面临选择时,锻压成为了吴任东的第一选择。
1994年,吴任东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走进了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师从我国锻压专家胡正寰院士。从老师的身上,年轻的吴任东学到了两样东西:一是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二是学习不能只学理论,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当时,胡正寰从事自己的专业已有近50年时间,他的办公室在二楼,而一楼就是一个工厂。在那里,吴任东得到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实际操作锻炼,这些实践经验让他受益终生。
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吴任东又回到了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他遇到了第二位对他影响深远的恩师——颜永年。颜永年给吴任东最深的印象是敢于创新。现年73岁的颜永年依然喜欢接受新的思想、开创新的研究。“这是一种无畏的精神。”吴任东说,“现在很多领域的工作,要想取得突破就要有无畏的精神。但现在多数人都会有点怕,因为突破往往意味着失败,成功的人其实并不多。而从颜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创新和无畏的精神。”
正因为人生道路上正确的选择和师从名师,才有了吴任东后来与锻压结缘的精彩人生。
十年成长 勇挑大梁
从1994年读研究生开始,吴任东开始接触实际工程。每一个工程无论参与多少,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硕士课题是吴任东的第一个课题,这是一个比较超前的课题,研究火车车轴的楔横轧设备和工艺,从1994年研究开始,至今还未实现。但这个课题是第一个由吴任东自主完成的课题,每一个环节都由他亲自操作,一点一滴地做起。吴任东说,这个课题对他影响极大,使他养成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习惯。
吴任东第一次取得成果是他参与的第二个项目,这是他的博士课题——多功能快速成型系统。吴任东主要参与的是微机喷射成型技术。在他接手研究之前已经有五六个学生进行过研究,但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一家公司生产该设备。吴任东在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并研制出一种新的设备,让课题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该项目在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门生产这种设备的公司,至今仍在销售。
当吴任东真正迎来独挑大梁的重大项目时,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了。2004年,吴任东和团队提出要制造一台3.6万吨黑色金属挤压机(简称“360挤压机”),当时业界并不看好这个项目。在此之前,国际上最大吨位的挤压机也不过3万吨,当时国内仅有的一台3000吨挤压机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国内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设计制造了1万吨有色金属挤压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制造一台3.6万吨的挤压机难度可见一斑。
从2004年到2006年,历经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吴任东才把360挤压机从一个提案变为一个可以操作的项目。然而当项目终于开始操作后,真正的压力才刚刚开始。“如果要在锻压领域给设备分个三六九等的话,挤压机无疑是最难的一种。”吴任东如是说。
从开始研究项目,吴任东就面临着多方困难。仅凭第一个困难,常人几乎就会断定这个项目注定会失败——吴任东和他的团队从来没有设计过挤压机。“这是个最大的困难,我们起初连挤压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业内听说清华要造一台这么大吨位的挤压机,都说不可能。”克服这个困难没有捷径可走,不断地学习、探索是唯一的方法。搜集资料、学习研究成为团队中每个人必做的功课。短短几个月时间,吴任东便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位专家。他对挤压机知识的掌握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还要感谢清华大学的学风,培养了人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吴任东谦虚地说。最大的困难只用了几个月便克服了,吴任东和他的团队取得的这些进步得益于深入的研究和严谨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让吴任东和他的团队受益匪浅,至今都没有在360挤压机的研制过程中出现重大错误。
伴随第一个困难出现的就是资金与支持的问题。项目投资方北方重工原是一个老兵器厂,上个世纪90年代时已出现经营困难。“可以说,全厂两万职工、十万家属都指望着这个项目!一旦项目失败,这些人都得背着项目还债,一代人都翻不过身来。”为了给投资方节省成本,吴任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尽各种节约方法。当初在德国一家企业的提案中,光是机器的自身重量就有1万吨,他们给该厂提供的报价是11亿元人民币。而吴任东提出的初始方案中,机器的重量是4000吨,实际制造后重量仅为3890吨,比初始方案还要节省110吨,报价仅为3亿多元人民币。
每多一些重量都意味着要多出一些钱,吴任东深知这一点。国内生产的许多零件都在300吨以上,每吨的报价在6万元以上。如果机器需要400吨零件,成本就为2400万元。经过吴任东的设计,360挤压机中最大单件零件重量仅为100吨,两件对焊后的重量也只有200吨,造价则是2.5万元/吨。同样是使用400吨零件,吴任东设计方案的造价可减少1600万元。就凭着一点一滴的积累,吴任东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为投资方节约了成本。对此,他说:“我们做项目既要考虑实际生产状况,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法和实际是两个概念。”
挤压机在行业里有种说法:能不能挤出东西靠设备,能不能赚钱靠工模具。设计合理的工模具可以极大地节约成本。吴任东说,在制造360挤压机的过程中,他的创新之一就是设计了具有独创性的挤压筒,降低了造价,并提高了使用寿命。而这一问题的解决还要得益于吴任东善于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他说:“作为这个项目的主设计师,要听取多方意见确实不容易,因为不管意见是谁的,最后的责任都要由你来承担。但是这个项目的主设计师要能够做到让别人跟你说,而不能怕跟你说,这样才能集思广益。”
现在,360挤压机已建成,这台万众瞩目的机器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据吴任东介绍,在建360挤压机之前,我国火电站等行业使用的高等级钢管的报价是每吨25万元,360挤压机刚开始研制时,美国就将价格降到12万元/吨,现在已经降到7万元/吨。我国每年进口钢管15万吨以上,降低的价格将为我国每年节省上百亿元,这可以说是360挤压机对行业的第一个贡献。“现在3.6万吨挤压机项目投资约10亿元,但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一二百亿。它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创新要求。以前老外都不相信中国能做出这样的机器来,现在我们做到了,说明我们的创新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就为企业和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信心,国企和民企通过这个项目对创新都不会再害怕了。”吴任东自豪地说。
勤奋创拼 不断创新
创新是吴任东科研生活的主题,在他看来,创新不是一个人努力就能做到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一个项目最终能否上马,首先看运作。”吴任东说,360挤压机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还得益于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那时,我国能从国外进口的东西都已经进口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关键设备国外都不会给。我们必须从模仿转到创新,才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由于国家鼓励自主创新,2006年,360挤压机项目顺利上马。吴任东说,能够赶上这样一个时代,他是幸运的。
除此之外,组建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也同样重要。200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组织了一次重大调研,吴任东有幸参加,并借此结识了一些业内精英。就是在那次调研中,他了解了许多大型挤压机的情况。他说:“如果不参加这次调研,我可能就不会系统地整理这些情况。正是在那次调研之后,我们才提出了360挤压机项目。”而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吴任东也发动身边的良师益友,鼓励大家进言献策,他从中获得了许多灵感与思路。他曾说,李世民是他崇拜的偶像之一,而原因正是因为其身为帝王却依旧能够做到虚心采纳贤臣的意见。“一个皇帝尚且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我们搞科学的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若说天时地利是创新需要等待的机遇,那么,人在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便可谓是左右全局发展的关键。吴任东正是凭着敢闯、敢拼的劲头,奋力搏杀在这片未知的荒原上。为了给360挤压机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他曾和自己的老师颜永年产生过很大的分歧。他与恩师不断地争论、探讨,持续了几个月,他终于说服老师。这期间,他的内心也有矛盾和挣扎。但是,科学的世界里不分等级,探讨与争论正是接近真理的途径。对此,吴任东坚定地说道:“在学术上不一定什么都要听老师的,讨论是必要的。颜老师也没有做过挤压机,所以大家都不懂,需要一起探讨。”
吴任东为了360挤压机项目曾在包头的工厂里独自度过了近3年时间,其中约两年的时间,工地上只有他一位清华的教师。这段时间内,他每个月回家一次,一次只能待两三天。剩下的时间便是一头扎进工厂提供的办公室,整日画图、思考,连平时喜爱的乒乓球也不曾再打过。而他身后还有来自家庭、学校、投资方的多重压力。两年中,他缓解压力的唯一方式便是品读《道德经》。可以说,那时的吴任东没有退路,而他做的是,在选择后坚定地走下去。
无数的黑夜与白昼拼接起奋斗的岁月。如今,360挤压机项目已投入正常生产,月产高品质钢管1500吨左右,说明整体设计是成功的,而吴任东又着手探索新的领域。勤奋与勇气依旧是他勇闯“禁地”的利器。此刻,他也可以稍许放慢赶路的脚步,回归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当即将结束采访时,笔者预祝他今后的科研道路能够越走越顺,吴任东想了想,认真地说:“我不指望科研的路能越走越顺,只希望我做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的事对别人有用。”
来源:《科学时报》 (2011-3-4 A2 人物)
媒体报道三:
苦心人天道酬勤 正而立厚积薄发——记清华大学副教授吴任东
摘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出自《周易》的话无不鼓舞着清华大学每一位学子的心,也让清华学子变得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吴任东,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副教授,用自己的赤诚和追求诠释了一名科研人员对祖国的热爱,用自己的激情和汗水领悟了“天行健”、“地势坤”的真谛。 来源:《中国科技成果》2010年 第8期
|